后记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2014年9月,我刚刚结束哺乳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终于结束了与女儿的“连体”生活。

养育过孩子的人知道,那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我的精神,既满足又空虚,满足是因为前所未有的深爱,而空虚是因为:即使母爱占据了我此时此刻一大半的人生,我却无法仅凭此而活。

我还需要文学。

一个人与文学的渊源,我相信,一定是从孩提时埋下伏笔的。我的孩提时代,很幸运的,是一个纯文学享有崇高地位的时代。多少个放学后的傍晚和周末,多少个放寒暑假的日子里,我的心灵被那些或清新如山溪或质朴如黄土的文字滋养着。在那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文学将成为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我要耗费接下来的近三十年,走了很多弯路才能意识到:文学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014年的这个秋天,我,初为人母,走过而立,略懂人生,我的胸口积攒了强烈的表达欲,如岩浆一般,急切地想要以文字的方式喷薄而出。在女儿小憩的间隙里,我用疲惫的眼睛搜寻着这个世界,像雷达展开信号,等待着属于我的文字。因为我始终相信一件事情:写作,绝不是作者去找文字的过程,而是文字来找作者的过程。

它终于来了。以一篇新闻报道的方式。那是刊登在《新民晚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作:时间的玫瑰。作者甘鹏在香港拜会了九十二岁高龄的姚莉女士,他们相约在茶楼里吃南翔小笼包,空气里流动着那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位斯文秀丽的老太太,正是这首歌的原唱者。

老上海七大歌后,七朵玫瑰,她是最后仅存于世的一朵。

一些字眼、一些记忆、一些朦朦胧胧的影子,就这样伴着这条报道,唰地一下,将我心底深处的一个世界点亮了。我毫不犹豫地一头栽下去,越往下,越是目眩神迷。我终于了解了那句话:生活远比小说更加精彩。

你简直无法相信那就是他们曾经的生活,因为太过戏剧化。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爱和恨都被无尽地放大,又被无尽地缩小。当我沿着史料的阶梯走进他们的故事里,我为他们的才华和浪漫心折,又不禁恻隐:那些在战火中的流离失所、生离死别,是我们看的故事,却是他们活过的一生。我们流下的眼泪,在他们的经历面前,未免太过轻薄。

其实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我们活在自己的人生里,也活在他人的故事中。

为了创作方便,我最终选择将故事架空化处理。作为我的第一部长篇,拙劣、稚嫩在所难免,但我确实用了心。整整两年的时间,我一砖一瓦地构建起了这个想象中的世界。为了这部书稿,我反复查阅资料,第一稿在2016年底完稿以后,我又请师长、朋友们指正,经历过多次的修改校正、增删情节,最终在2017年4月完成了这部19万字的书稿,而此时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稿了。

在此我要感谢每一位对这部书稿给予过帮助的朋友,是你们让这本书能够出现在读者面前;感谢作家出版社各位老师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特约编辑谭飞同学,感谢你的欣赏和细节控;也感谢家人的鼓励、支持和包容;但最重要的是,感谢每一个用心去读这部用心之作的朋友。

最后,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最好的总结,也许是书里第三十三章中无名老者的那段话:

“这世间原是无味的,有了这‘真善美’三个字,才有了那对应的‘假恶丑’,又幻化出喜怒怨、爱憎痴,无穷滋味。世人忘了本,将那次一等的味,便当作人生大事,百般地咀嚼起来,却不知要想知人生真味,还得回到这‘真善美’三个字里寻找。”

你应该已经看出来了,这部小说是写给《红楼梦》的一封情书。除此之外,它还是对少女时代读《飘》的回响,对流行英剧的趣味模仿,以及向茅盾先生《子夜》的致敬……

但愿它能打动你。哪怕一瞬间。

Clara写意

2017年6月于上海(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我建的城都变成了大佬 江湖遍地是土豪 都市超级医仙 [综港剧]沉醉不知归路 长夜余火 无上神帝 从零开始的次元魔女 [重生]活该你倒霉 鉴宝神医 苗疆蛊事
相关推荐:真三之梦追杀作家亡灵画师修真三国之雷奔云谲她来时盛如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