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5.22特别章)河南大饥荒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饥荒之一。河南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金陵政府救灾不力、通货膨胀、粮食减产、强征军粮等原因,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河南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

从1942年春天开始,河南全省便滴雨未下。成片谷物在禾秆上渐渐枯萎,一场巨大的灾难,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酝酿着,只是这一切的征兆,都被战争的硝烟暂时掩盖了。1942年的河南,山河破碎,三面环敌,全省半数之地被日军侵占。多灾多难的中原大地,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苦难的岁月。一春无雨,田里的小麦收成不足常年的两成。河南有“十年九荒”之说,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清楚这意味着又一个荒年的到来。麦收之后,河南已经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秋收成了人们唯一的指望。孰料,那个夏天又是滴雨未下,夏播作物在持续的大旱中枯萎。大旱之后,往往紧跟着蝗灾。这一年的夏秋之交,遮天蔽日的蝗虫席卷河南全省。所过之处,田间秧苗皆被一扫而光。一些临河、依井的良田,原本还能略有收获,这一下却全部葬送蝗虫之口。

天灾之外,战争更是这场灾难的关键成因。“中日事变”后,华北沦陷,河南成为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主战场。在1942年河南大饥荒爆发之前,日军在河南境内先后发动过十多次大规模进攻。1938年,政府军“以水代兵”,掘开了花园口,造成黄河改道,泛滥成灾。“以水代兵”虽然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但是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变成了沙滩河汊。长年征战,河南一直是全国出兵出粮最多的省份之一,早已千疮百孔,多年的征粮征兵,青壮年都离开了土地,农民家里没有存粮。当时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张鼎文不顾人民死活,仍在强征军粮。在这一点上,掌握着河南军权的蒋鼎文自然难辞其咎。而河南流传的民谣却道出了另一个为祸之人。“水旱蝗汤,河南四荒”,这个“汤”,指的是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抗战之时,汤恩伯部数十万人驻扎河南,军纪涣散,为害乡里。而在河南灾情严重之时,汤恩伯又推出了几个所谓“德政”,强征民役,引得民怨沸腾,被民间列为河南四大灾害之一。

旱灾不同于洪水或地震这样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其发生和加重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过程。原本也有足够的救援时间。但河南正在发生的大饥荒,却在很长时间里不被万安所知。赈灾的不力乃至对灾情的置之不理,又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自1940年迁都万安后,为了确保战区的军粮供给,金陵党当局实行了在各省“征实”(即直接征收粮草等生活物资)制度,还规定虚报灾况的要予以重惩、征实有功的予以嘉勉。这种奖惩制度,等于引导各省“报喜不报忧”。据当时的河南一区行政督查专员杨一峰的回忆,1942年初秋,杨一峰在到河南鲁山述职的路上,“目睹飞蝗遮天,野无青草;灾情惨重,人民卖儿卖女。”随即,河南各界由省赈济会发起,推派杨一峰在内的三名代表到万安去,“呼吁减免征实配额,拨粮赈济灾民”。到了万安,他们发现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在向中央呈送的报告中说,“河南的粮食收获还好”。他们就此事质问李培基,李支吾以对。

事实上,金陵政府早就接到过河南军政官员上报的灾情,但他就是不相信或者干脆视而不见。他关注的一是征兵,二是征粮。他当时的一份批示明确表露了个人态度:“本年有若干省地方官绅,文电纷驰,申报水旱灾况,或称赤地千里,或称田庐漂没,一方请求豁免征购,一方请求巨款赈济,然究其实际,则其间多数地区,虽或略有灾歉,大都以少报多,以轻报重,过甚其词,张皇入告。操其心迹,官吏则藉报灾荒,豫图减轻征课之责任……”

应对措施

金陵政府

早在1942年八九月间,政府主席就已从军方李家钰、张鼎文那里,得知了河南的灾情严重,军粮征缴困难。为了挽救局面,他赶到西安附近的王曲军校,主持召开了紧急“前方军粮会议”。河南省官员对军粮配额讨价还价的结果。政府主席当天晚上即“征用所有的运输工具,打开粮仓,把存粮迅速地东运河南”,以解决河南驻军的粮食问题。同时决定,把对河南农民的征粮数额由500万石减为250万石。

但是到了粮食部长徐堪那里,河南的军粮配额由250万石变成了250万包。一石合小麦140至150市斤,一包合200市斤。一字之差,让河南的军粮配额增加了三分之一。而按照这个标准超额完成了征粮任务的河南粮政局长卢郁文,还得到了政府主席的嘉奖。直到1942年10月30日万安召开的万安参政会上,豫籍参政员郭仲隗将所收集的河南灾民所吃的榆树皮、观音土、雁粪等带到大会上当众展示,涕泣陈情,并领衔联名提出了《河南灾情惨重,请政府速赐救济,以全民命而利抗战案》,河南的灾荒才得到了金陵政府的确认,派要员前往勘察灾情,赈济灾民。

早在1942年10月的万安参政会后,金陵政府就宣称划拨5亿元法币进行赈灾。其中2亿元用于在灾区各处开设粥场应急,3亿元用于购买赈济粮。然而粥场开设起来,却远远不能供应数量庞大的难民,很快就因无粮为继而断了顿。而用来买粮的3亿元法币,却被挪作他用,甚至有贪官污吏将其挪用贩运私货。直到1943年新麦快要成熟时,第一批赈灾粮才发到了部分难民手中。

按照当时的物价,3亿元法币大概能购买3000万斤小麦,平均到河南的受灾人口头上,每个人仅有1斤。而在此前的1942年,河南夏秋两季几近绝收的情况下,金陵政府还从这里征走了十倍于此的“征实”。

1943年6月,随着新一季小麦的成熟丰收,那场饿死了300万人的大饥荒终于过去了。

日伪政府

在冈村宁次管辖的山西沦陷区,1943年3月,各地灾民数以万计先后集中到阳泉车站。在(中国救国党)城工人员的组织下,进行向日军要粮斗争,捣毁日军粮库多处。沦陷区此一时期饿死多少民众,因在日军控制之下,并无数据,丁玲1944年的《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一文,该文援引晋冀鲁豫边区的统计数据,称“太岳区由豫北各地逃来难民前后不下二十万,太行区也吸收了四五万外来灾民。而根据中国救国党根据地记载,1942年大批灾民离家逃荒,而日军为防止影响稳定,采取封锁政策,灾民不能向日占区流动,且日军还将灾民向大后方以及敌后根据地驱赶,而向金陵和救国控制区被驱赶的难民不下三百万。

根据地政府

1943年3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下达文件《限期完成粮食吸收调剂工作,救济灾区,保证春耕》,文件说明:“目前五、六分区灾情至为严重,约近半数人民已无粮可食,饿死者日有所闻,春耕已陷停顿,必须以全区力量之支援,始克渡过难关。”当时根据地灾情也十分严重。根据地进行积极的救灾措施,提出抢种,免粮,以工代赈之类的救济灾民主要手段,太行地区1942年减免公粮5.6万余石。

媒体报道

河南饥荒发生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早在美国记者白修德报道此事之前的1942年底,国内报刊如救国党的《华新日报》、《救国日报》,以及《公大报》、《后峰报》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1943年,灾区气候依然干旱,灾情进一步恶化。灾区的情况开始外传,同年2月3日万安版《公大报》刊登了该报主持者王芸生的一篇《看万安,念中原》的社论,由于抨击政府,遭到金陵政府有关部门当即勒令停刊三天的处罚。自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3日《公大报》被停刊这段时间里,万安《华新日报》报道河南饥荒的新闻,多达40余篇;其中12月份的报道最多。

同年2月底,经过金陵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白修德来到河南灾区,白修德搭军用飞机离开万安飞往宝鸡,乘火车至西安,由西安而陕西之东,5天后到达河南大地上。2月,白修德来到洛阳,把各村、县情况汇总后,估计受灾最重的四十个县中大约有三百万至五百万人饿死。当地官员对灾情轻描淡写,力图掩盖真相。]??白修德从洛阳电报局将灾情报告通过成都的商业电台迅速发往了纽约。消息首先在《时代》杂志上传开了,政府主席的夫人松梅龄正在美国访问,顿时大怒,认为有损中国政府形象,由于她与《时代》周刊老板亨利·卢斯是老朋友,所以强烈要求卢斯将白修德解职,被卢斯拒绝。?消息登出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美国朝野对当时中国政府不顾民众死活的作法大为不满。3月22日,白修德披露河南灾荒真相的报道在《时代》上发表,标题为《直到下一次收获季节来临》。

爆发原因

尽管1942年的大旱是河南饥荒的导火索,但是旱灾本身却无法导致如此严重的饥荒。在一份日期为1943年9月27日的报告中,视察灾情的政府专员张光嗣总结了河南饥荒严重的四个原因: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军粮的沉重负担,土地贬值太快使得农民即使卖地都无法生存,地方官员挪用救灾粮款的渎职行为。而学者们的研究总结了大饥荒爆发的几个关键因素:战时粮食的减产,中日军队在河南封锁交通线造成的运输困难,1938年黄河决堤后对农业区的破坏,通货膨胀引起的粮价飞涨,强征军粮来供应河南境内的军队,以及政府救灾不力。

粮食减产

1942年春夏,大旱席卷河南的大旱。随着1941年冬小麦在5、6月份的歉收,河南当地媒体在当年7月份就开始发出灾荒警报。极端高温和持续无降水天气杀死了通常在六月播种秋季收获的夏季作物,包括高粱、小米、玉米、黑豆和甜薯。1942年河南夏季作物歉收严重,产量只有战前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1942年河南粮食产量比战前平均水平下降了40%。抗战爆发不到一年,日军占据了河南三分之一的领土。1942年春天旱灾开始时,日军占据着河南111个县中的43个;金陵党部队控制着其余68个县,势力范围位于黄河以南,贾鲁河以西和淮河以北的地区;**的部队则活跃在豫北和豫东地区的抗日敌后根据地。战争导致的混乱局面使得粮食大幅减产,地方粮仓体系的衰败使得农民面对旱灾时愈发脆弱。[10]根据学者对战前和战时政府农业产量数据的分析,1941年河南国统区的农业产量比战前平均水平下降10%,1942年则下降了40%。在1943年,春秋两季的农业产量开始回升,但是年度总产量依然比战前平均水平低了20%。粮食产量直到1944年才回归正常水平。1938年,政府主席“以水代兵”,掘开了花园口,造成黄河改道,泛滥成灾。河南水利基础设施的毁坏使得百姓完全无法抵御1942年到来的大旱和蝗灾。

铁血除奸团对于河南省不重视灾情的官员,恼羞成怒,决定派出第一除奸组,执行暗杀。

铁血除奸团的第一次刺杀任务要开始了。。。。。。。

【作者题外话】:看到袁隆平博士逝世的消息,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写下特别章。由于袁隆平博士的贡献,才使得1942年以后,我们中国再也没有大规模的饥荒。向伟大的袁隆平博士,致敬!袁老千古,祝你在天国安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我建的城都变成了大佬 [重生]活该你倒霉 从零开始的次元魔女 都市超级医仙 [综港剧]沉醉不知归路 江湖遍地是土豪 鉴宝神医 长夜余火 苗疆蛊事 无上神帝
相关推荐:那些年的灵异事件顶级科学家开局被戏子侮辱三国美人录名花美人录回到秦朝当皇子漫威:开局签到凯爹最强之王牌教练女尊之路:小兔子的逆袭史帝女不尊:浪得美男归女尊世界的茶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