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8章 地理学家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天子在外面吃了午饭回府衙,左光斗还没有回来,朱由校睡了半个时辰的午觉。睡醒之后,没有事做,朱由校就让小吏给他拿一些济宁府治水材料的复印本,他要好好地研究一下以前的治水经验,不要大脑一片空白的询问左光斗,考察治河常识对左大人来说太轻松了。

治水的历史材料,皇帝看了大约有半个时辰,只听得外面总督府大门敞开的声音,外出监督河政的左光斗回来了,不光他回来了,回来时左光斗还紧紧拉着一位中年人的手,脸上是遮不住的喜悦表情,他们快步疾驰回到府衙,身后还跟了一个身形健硕的青年。

皇帝坐在总督府会客的大堂主座上,他悠哉地品着茶,对风尘仆仆刚进门的左光斗等人说:“左爱卿,还记得朕躬吗?”

左光斗先是一愣,然后急忙跪在地下行礼,说道:“微臣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其余的官员闲杂人等也都傻了,反应过来以后,也跟总督大人一起跪拜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说道“万岁”。

“你们都起来吧,朕出宫在外,不必那么多礼数,大家放松一点。”

“陛下,礼数万万不可缺。陛下出行应该由天子亲军护送,队伍应该按照卤簿仪仗来设置,为何皇上要白龙鱼服,以身犯险呢!天子万一遇到危险,吾等臣子如何保卫大明的江山社稷。”左光斗很严肃地讲道理。

“左爱卿,现在国库紧张,那么大的仪仗队伍要花费多少银两啊!如果是坐在浩荡的队伍中受人保护,朕又如何体会民间疾苦呢!我在老百姓的嘴里面,听到你左光斗清廉勤勉,亲自抓修筑河堤治水,朕要好好嘉奖你。”

“谢陛下,微臣做得还不够,不值得嘉奖。”

“左爱卿,你身边的那两个布衣是谁啊?你为何带他们来总督府啊?”朱由校看到左光斗身后有两个穿着朴素布衣的老百姓,这间屋子里锦衣卫和太监,皇帝都让他们换上了朝廷和大内的制服。两个布衣在大堂里中很是显眼。

这两个布衣,一老一少。老的那个看面相大约四十几岁,身材瘦削,面孔发红,留着一撮山羊胡子,不像市井中的追名逐利之人,倒像是一位纯朴古拙之人。少的那个人,说他是青年,他脸上稚气未脱,说他是少年,他身材又太高大魁梧。这个小青年身挎一副大弓,腰细膀阔,手指粗1壮有力,一看就是习武多年的练家子。眼睛炯炯有神,眉宇之间一股浩然英雄气,皇帝也不由得欣赏赞叹。

“回陛下,这位先生是我在修河堤时遇见的一位高人,这个孩子是他家邻居的儿子。”

“左爱卿,这位高人,你是怎么遇见的?”

“回陛下,微臣在修河堤时,这位先生正在观察黄河的流动。我就觉得好奇问了他几句黄河的事,结果微臣一下子就被他关于治水的真知灼见震撼住了。”

“哦,这么厉害,那这位高人,你叫什么名字啊?家在何处啊?”皇帝问向那位身着布衣的中年人。

“回陛下,草民叫徐弘祖,朋友们都管我叫徐霞客。草民家在南直隶江阴,家中还有一位老母亲在世。”徐霞客回话的时候,不敢仰面视君,如果他抬头,他就能看见皇帝惊讶的张开了嘴巴,久久不能合上。

徐霞客是明代地

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三十年考察撰成的六十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那朕就叫你徐霞客了,你平常都做些什么事?”

“回陛下,草民平常喜欢寄情山水,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一生所愿就是在游遍全国名山大川、海隅边缘。草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日记,希望能对后人有所帮助。”听完这番话,皇帝确定了徐霞客就是历史上的那个旅行奇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不少,但他们多系朝廷派遣,有国家资助;或为求法朝山,出于宗教的需要;也有的经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甘冒“蛮烟瘴雨”。徐霞客出于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以地理研究为己任,没有政治和宗教的目的,毕生从事旅游考察,他是我国古代难得的专业旅行家。

由于没有得到朝廷资助,徐霞客的旅游条件特别艰苦。在江南各省以坐船为主,在广西亦间骑马或乘滑竿,在云南、贵州山岭重叠条件最艰苦的地区,几乎全是步行。他住破屋顶寒风,卧石洞受蚊叮虫咬,甚至在人迹罕至的森林里风餐露宿。他跋山涉水,求源探尾,日夜兼程,踏泥泞,下溶洞,滑陡坡,跌深潭。

艰苦生活丝毫没有动摇徐霞客的意志,从二十二岁踏上旅途,游程越来越远,观察的内容也越加丰富。朱由校最敬佩这样有理想的人,他急忙叫锦衣卫准备大宴款待徐霞客,左光斗等人陪同。

皇帝坐在会客室的主座上,左光斗和徐霞客分别坐在离一左一右最近的两个座位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先是吃了个七八分饱。皇帝开始讲话了,朱由校问道徐霞客:“朕听左大人说你对治水非常精通,你给朕讲一讲治河的道理。”

“回陛下,草民不敢说擅长治水,我只是实地考察过长江、黄河、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河流。草民每到一处河道,必定登高眺望、审度形势。这个过程让我对河水的形势、水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徐霞客说话很谦虚,但是他的语气表现出见多识广的自信与豪气。

朱由校虽然是一个穿越者,但他对治河还是一个门外汉,他虚心地向徐霞客请教。他问徐霞客:“这些年来黄河决口数处,浊流四处泛溢,故道淤成平地。朝廷苦于漕运受阻,人民苦于洪水淹溺,黄河为害至今够大的了,已经治理好多年,却不见成效。难道黄河终究无法治理吗?徐霞客你可有什么高见吗?”

“河道形势古今有变迁,河的特性却古今相同。河的特性既然不变,那么,对河的治理也就没什么不同的道理。千古以来善治水者当属大禹,而懂治水之理者则没有谁能比得上孟子。孟子说大禹的治水之道就是顺水之性。这诚然深得治水之至理。河水的特性是无法改变的。黄河的特性是奔流不息、挟沙而行、势不可挡,且与淮河汇合之处,水势散漫、丝毫不受约束。只有顺应河性,因势利导,才能收效,任何投机取巧的想法都是不可行的。”

徐霞客尽自己所学所知,将治河要顺应水性的道理向皇帝娓娓道来。朱由校却有些疑惑,他问道:“河水现今四处横流,难道能顺

应它横流泛溢的特性去治理吗?”

“不不,不是这样。现在的河水泛滥横流并非河的本性。黄河之所以决口,全因黄河水暴涨时下游淤塞不通,黄河无法顺应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只好冲出决口,流往低处,结果主河道上水流减少,流速减慢,泥沙又大量沉积下来,使河床更加淤高,水流更难以顺河道流往下游了。这就违背了水往低处流的性质。”

“那么,黄河的规律具体都有哪些?”

“具体来说,就是避逆而趋顺,避拥塞而趋疏通,避险阻而趋坦易。对黄河驾驭得道则其利无穷;若失其道则贻害无穷。所以,善于治水的人先要摸清河水的规律,然后或拦蓄、或泄洪、或分流、或合流,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例如在徐州以上到三门峡以下土松地广的地段,要展宽河道;在徐州以下,城邑距河很近,就要严格防范和约束河水,使泥沙顺流冲入大海。不管是展宽河道,还是束水归海,都要因势利导。”

“朕还是有些不懂,先生说治河要顺水之性,那么顺水性要以何为先呢?”

“必以度势为先。要真正做到顺水之性,就必须以审度形势、实地考察为第一要事。现今河道为患多处,应先相度河道整体形势,分清轻重缓急,先去治理急需治理的地方;还要推究致患缘由,不能盲目去治理,否则即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也难奏效。在这一点上,左光斗左大人做的就很好,他能到现场去观察督促施工。”

正如徐霞客所言,以前位高权重的河道总督,总是坐镇在济宁的总河衙署,对河工进行遥控指挥,很少有愿意进行艰苦的实地考察。左光斗一反这种做法,是他决心彻底治理河道的表现。徐霞客又做进一步的阐述:

“比如说河患在下游而导致河患的原因却在上流,那么应当溯流而上,杜绝上流的患因,下游的河患才会平息。这就像脚上患病,只知治疗脚而不探求脚病的由来,即使用药百剂也没有效果,反而会加剧病情。另一方面,如果河患在上流而导致河患的原因却在下游,那么就要疏通下游,使水流顺畅,然后上游河患自然会平息下来。这就像包围敌人,如果不网开一面以分化其斗志,就会激起其冒死孤注一掷地突围,一旦冲破包围,局势就会不可收拾。所以要排上流的水,就要先疏通下游,这也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办法。”

“朕没想到,徐霞客先生还懂兵法。”

“草民不敢,这只是打个比方。草民认为除非遍览河道后再进行规划治理,则河道形势的高低、水势的变化,以及施工顺序的先后都不能明晓。”

“河道形势,既可查阅前人的记载,又可参考绘制的地图。哪里用得着地方官亲自去查看?”

“皇上有所不知。古今以河为患虽相同,而遭受河患的地方却有所不同;古今治河的道理虽相同,而消弥河患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善于效法古人只是效法其大意而已。如果想按照前人记载进行今日的治河,那与按图索骥、刻舟求剑又有什么不同呢?”

随后徐霞客又引经据典地具体解释说,古代书籍如《禹贡》、《周礼·考工记》、《说文》等都有关于审度形势的主张。徐霞客平常是一个言语不多的人,但是说到地理方面的话题,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滔滔不绝的讲个没完没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苗疆蛊事 鉴宝神医 都市超级医仙 长夜余火 [综港剧]沉醉不知归路 [重生]活该你倒霉 我建的城都变成了大佬 无上神帝 从零开始的次元魔女 江湖遍地是土豪
相关推荐:大制药师系统废话太多真的不好开局一只穹权臣家有神医妻我的房车在末日碧水天堂仙门逆徒我练成了999种剑技桃源小神医大小姐的上门女婿